2024年11月18-20日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距展会开幕还有

服务机器人有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


中国网直播8月22日讯 (记者 王瑞芳)机器人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最具标志性的工具,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机器人化”的智能工具已无处不在,千姿百态的机器人构筑了人机共融的精彩世界,绘就了数字化生产生活的全新图景。


中国始终高度重视机器人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机器人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机器人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已经初步形成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链,同时“机器人+”应用不断拓展深入, 产业整体呈现欣欣向荣的良好发展态势。


今天,中国电子学会联合专家组成员编写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重磅发布,本报告旨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机器人产业最新发展趋势及特征,围绕产业的规模效益、结构水平、创新能力、集聚情况和发展环境等方面,综合分析评价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东北、中部和西部六大区域的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及水平。在此基础上,从增强产业创新能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拓展应用场景需求、营造创新发展环境、完善标准规范体系、建立健全人才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为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报告分析认为,中国机器人市场持续蓬勃发展,成为后疫情时代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预计 2022 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 174 亿美元,五年年均增长率达到 22%。其中,2022 年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有望达到 87 亿美元,服务机器人65 亿美元,特种机器人 22 亿美元。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以及建筑、教育领域持续旺盛的需求牵引,中国服务机器人存在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成为机器人市场应用中颇具亮点的领域。2022 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快速增长,教育、公共服务等领域需求成为主要推动力。预计 2022 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65 亿美元。到 2024 年,随着新兴场景的进一步拓展,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有望突破 100 亿美元。


而特种机器人将迎来新需求爆发的机遇期。当前,国内特种机器人市场保持较快发展,各种类型产品不断出现,中国在应对地震、洪涝灾害、极端天气,以及矿难、火灾、安防等公共安全事件中,对特种机器人有着突出的需求。2017 年以来,中国特种机器人市场年均增长率达到 30.7%。预计 2022 年,中国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 22亿美元,到 2024 年,中国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将有望达到34 亿美元。


为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从增强产业创新能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拓展应用场景需求、营造创新发展环境、完善标准规范体系、建立健全人才保障体系等方面,《报告》提出若干保障措施建议。


一、持续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一是强化核心技术研发。协同各方面资源,加快突破机器人系统开发、操作系统、轻量化设计、多机器人协作等共性技术。把握机器人技术发展趋势,研发仿生感知与认知、 生机电融合、人机自然交互等前沿技术。全面提升高精度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驱动器和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的质量稳定性和批量生产能力,加速软件、操作系统等产品升级, 加强材料、加工工艺等基础研发水平,突破技术壁垒,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是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充分发挥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作用,加强前沿、共性技术研究,构建有效的产业技术创新链。鼓励骨干企业联合开展机器人协同研发,推动软硬件系统标准化和模块化,提高新产品研发效率。在已经建立的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机器人检验与认证体系建设,建立企业和产品信用档案制度,规范行业竞争秩序,加快推动我国机器人检测认证工作迈入制度化、规范化。


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一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立足强大国内市场, 加快提高我国机器人产业核心竞争力,维护我国产业链供应 链稳定和安全,优化机器人产业链布局,在中西部地区继续 建设一批国家产业示范基地和重要产业链基地,增强我国机 器人产业链发展的战略纵深和回旋空间。结合区域机器人产 业实地发展基础及特色,引导机器人企业依托当地深厚的产 业基础和发展优势,加快产业集聚,增强核心竞争力。着力 增强企业活力和实力,以各地龙头企业为引领,持续带动中 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 稳定性和竞争力。


二是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积极发挥多双边合作


机制的引领作用,加强与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对接,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国内创新主体“走出去”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支持国外投资者“走进来”在中国设立创新中心,合理构建开放、 稳定、安全的全球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建立既嵌入全球价值链,又能对核心技术环节和价值增值环节进行一定控制的国际合作新格局,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形态。


三、有效拓展应用场景需求


一是拓宽机器人应用范围。围绕汽车、机械、电子、化工、轻工等工业机器人,医疗健康、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服务机器人,以及国防军工、煤矿、深海、极地等特种机器人的应用需求,结合具体场景,开发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 开展工业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开展试点示范,推动产品向产业链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加速推进机器人向中高端迈进。


二是开展特色领域应用推广。围绕机器人区域发展特色和重点应用领域,因地制宜实施一批效果突出、带动性强、 关联度高的典型行业应用示范工程,引导企业分步骤、分层次开展机器人在细分行业的推广应用。针对需求量大、环境要求高、劳动强度大的细分领域,选择重点领域推进机器人与人工智能、5G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提升机器人设备之间的信息、数据互联互通能力,培育重点领域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商及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


四、营造良好创新发展环境


一是搭建开放共享创新平台。充分运用行业协会、学会、产业联盟等第三方机构的组织协调作用,搭建更多交流合作载体,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技术、标准、产品、人才、资本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我国机器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围绕机器人发展战略布局与政策导向、人形机器人发展机遇等热点话题,开展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依托世界机器人大会这一国际化、高端化、专业化平台,汇聚来自全球顶尖学府、研究机构和机器人企业,促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协助自主机器人品牌发展壮大。


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搭建机器人行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机器人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引导企业开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高价值专利培育。建立机器人公共专利池,推动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的开放应用。深度参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框架下的全球知识产权治理,推动完善知识产权及相关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国际规则,加强机器人知识产权保护,为机器人科技创新、公平竞争和贸易投资的国际合作提供保障。


五、积极完善标准规范体系


一是加强伦理道德规范研制。充分发挥国家层面伦理委员会的作用,通过制定国家层面的机器人伦理准则和推进计划,定期评估机器人新业态、新应用的伦理风险。推动机器人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建立伦理委员会,领导机器人伦理风险评估、监控和实时应对。联合世界各国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通力协作,共同开展机器人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研究, 确保机器人技术及应用趋利避害健康发展。


二是构建完善的标准体系。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修订标准的积极性,鼓励骨干企业在全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指导下,加快研究制订产业急需的各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支持机器人评价标准的研究和验证,构建和完善机器人产业标准体系,提升技术领域安全风险管理水平, 加强标准应用推广。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提升标准化对外开放水平,推进标准互认,促进政策法规、质量标准、检验认证的衔接。


六、建立健全人才保障体系


一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强化机器人与计算机、网络、通信、数学、物理、材料、机械、生命等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大机器人领域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力度,培养从系统集成、安装调试、操作维护到运行管理的多层次、多类型应用型人才。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支持开展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支持第三方行业组织、企业与高等院校、专业培训机构与产业集聚区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建立符合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人才实训基地,重点培训面向操作的应用型人才,对培训合格的专业人才由相关机构出具资格认证,营造有利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是培育高端人才。围绕机器人行业的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领军人才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聘请第三方机构,采用实地调研、走访座谈、对标分析、定量检验等方式,在目前针对入选人才的工作实绩、引领作用、经济效益、社会效应进行科学、合理、客观、公开、公正的评估评价。推动国家机器人人才国际培训基地建设,重点加强急需紧缺专业人才中长期培训。


联系我们

敬请及时与我们沟通联络,获取最新展会信息

| 会展网 | 环保网 | 流体机械展 | 美博会 | 中国环博会 | 成都环博会 | 发酵展 | 五金展 | 工博会 | 纺织面料展 | 渔业展 | 礼品展 | 汽配展 | 上海纺织面料展 | 面料展 | veland | 烘焙展 | hvtt | 上海法兰克福汽配展 | 科隆五金展 | 上海五金展 | 健康展 | 美博会 | 中食展 | 北京门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