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8-20日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距展会开幕还有

2023年中国智能巡检机器人行业发展


对于“机器人”,按照字面意思可以说是:人类运用机器来模仿自身的技术产物,这种模仿可分为身体模仿和思想模仿两大部分。现行研究中大致可将对“身体”(行为、感觉等)的模仿归为机器人,对“思想”的模仿归类到人工智能(AI),简单来说就是身体机械化和思想机械化,本文讨论的“机器人”属于前者范畴。

基于此,各方对机器人的定义也有不尽相同,且随着机器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其内涵也随之变化。我国等同采用了ISO8373:2012标准,将“机器人”定义为: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可编程的轴,以及一定程度的自主能力,可在其环境内运动以执行预定任务的执行机构

从机器人产业的技术发展历史来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最初的机器人严格地讲只是机械手臂,1959年,美国人约瑟夫·恩格尔伯格根据乔治·沃尔德的可编程机械手专利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尤尼梅特(Unimation),之后二人又共同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公司,同样以此命名。随后机器人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此时机器人的主要技术功能就是“可编程”以及“示教再现”,该阶段技术领先的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德国等。

直至七八十年代,随着计算机、传感器技术的突破,机器人具备了初步的感知、反馈能力,可操作性大大提高,其规模化应用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当时的机器人主要用于工业制造中,例如汽车行业的铸造、冲压、焊接等领域,故此特称为工业机器人。

九十年代,受益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导航与定位、机器视觉、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的迭代升级,机器人在技术指标和学习能力方面有了质的飞跃,能够有效适应各种变化,开始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非制造环境下的服务机器人也被推出,机器人开始走入家用场景

我国在1997年、2013年和2020年分别发布过三版机器人分类标准。

最初我国的机器人专家参考国际标准,按照应用环境将机器人分为两大类,即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所谓工业机器人就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机器人;而特种机器人则是除工业机器人之外的、用于非制造业并服务于人类的各种先进机器人,包括: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农用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中,有些分支发展很快,有独立成体系的趋势,比如服务机器人。

在2020年发布的新标准中,按照应用领域,我国将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个人/家庭服务机器人、公共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和其他应用机器人五个类别。此外,也可按照运动方式、机械机构类型、编程和控制方式对机器人进行分类。

02 上海市机器人产业发展如何?

机器人作为新兴产业,其发展离不开利好政策的扶持。不仅中央层面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统筹兼顾出台多项政策,各省市也跟进将机器人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上海是中国最早开展机器人研究的地区,上世纪70年代,上海交大、原上海工大(现上海大学)等高校已开始着重对机器人运动学、动力学等基础学科进行研究;80年代,国内首批五个工业机器人也在上海研制成功。

2012年1月,上海市政府发布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文件《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首次在政策文件中明确表示要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确定了机器人产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地位。2014年11月,上海市经信委发布了一条专门用于指导促进工业机器人发展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提出要力争使上海成为我国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建设成为我国机器人产业高度集聚的研发中心、制造中心、服务中心和应用示范中心,整体实力进入世界一流阵营。(*更多政策详见报告)

上海市出台多项机器人政策、设立专项产业基金、培育相关产业园、搭建产业服务平台,这些举措对机器人产业有相当积极的促进作用;加上良好的工业基础、科技人才的集聚、体制机制的创新,让上海在发展机器人产业上拥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发展成果亦十分斐然。机器人领域常流传一句话——“全球机器人三分之一的产量在中国,而中国机器人三分之一的产量在上海”。

2014年,上海市机器人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2016年实现翻番;2019年再次翻倍,突破400亿元;截至2022年,已超过700亿元,预计到2025年,上海将形成1000亿元机器人关联产业规模

机器人产业链主要包括四个核心环节: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下游的系统集成和行业应用。上海市机器人相关企业众多,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链。

上游的伺服电机、控制器、减速器、传感器和执行器等核心零部件企业有上海赢双、诺银机电、儒竞科技、安乃达、步科股份、中帧科技、焕巍智能、力克精密、擎朗智能、禾赛科技、思岚科技等企业。

中游本体制造有发那科、ABB、安川、库卡四大家族,以及中科新松、新时达、柴孚机器人等企业。

下游系统集成商有外企柯马、蓝姆、罗普伺达,大批本土企业也不断涌现。行业应用方面也多领域开花工业智能的节卡机器人、非夕机器人、圭目机器人、快仓智能、仙工智能;家用服务的邦邦机器人、鲸鱼机器人、弗徕威智能机器人;公共服务的擎朗智能、汤恩科技;医疗健康的微创医疗、傅利叶智能、钛米机器人、诺亚木木机器人;种应急的合时智能、陆地智源机器人等等。

03 上海市机器人企业画像

上海市完备的机器人产业链背后,是数量可观的机器人企业,既有国际机器人巨头的分公司、合资公司,也有本土自主研发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整机的企业,更有大量从事集成、销售和配套服务的中小型企业。

上海市发展机器人企业的路径是先引进大型跨国企业、国内领军企业,进而围绕龙头企业培育出多家上海本土的中小型企业。

截至2022年,上海市共有1125家机器人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789家,专精特新企业32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9家,科技小巨人企业31家。

数量增长来看,上海市机器人相关企业2002年突破100家,2012年突破500家,2014 – 2018年是爆发式增长阶段,于2018年突破1000家,此后增速趋缓,进入存量阶段。

上海市机器人企业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明显的多中心聚集特征,目前已经形成了浦东、宝山、嘉定、松江等机器人企业聚集区。

各区机器人企业的聚集模式存在差异,有制造业密集、应用场景丰富催化的机器人产业园区型聚集发展;也有依托高校、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组成的创新型机器人企业聚集区。

从融资的角度来看,上海市机器人企业中263家获得过融资,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融资企业中,近九成企业处于早期融资阶段(天使轮、A轮及B轮)。

2022年,上海市机器人领域共发生36起融资,融资规模达到42亿元。融资企业多处于机器人下游行业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务、工业智能和医疗健康等场景,比如工业用的包装机器人颖态智能、物流场景木蚁机器人、仓储机器人快仓智能;服务用的商用清洁机器人高仙机器人、汤恩智能;医疗用的外骨骼机器人傅利叶智能、手术机器人昂泰微精、睿触科技等。(*更多融资企业详见报告)

04 上海市机器人产业未来走向

机器人在未来半个世纪可能会彻底重塑人类社会,这是很多未来学者推崇的观点。

但矛盾的是,就目前已经在使用的机器人来看,其本质只是机器,离“人”的概念还很远。最近现象级火爆的ChatGPT,其行为上的类人特征似乎让人觉得通用人工智能(AGI)不远了,不过一些相关研究者认为ChatGPT只是“总结人们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而非解决问题”,并不能真正代表AGI。诚然,技术虽进步了,但瓶颈仍然存在,更前沿的突破势在必行。

机器人产业未来何方?从上海市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规划上可窥见一斑。上海机器人产业从发展方向上来看,涵盖工业、服务和特种机器人;从空间布局来看,覆盖了10个区,主要涉及11个产业园;从创新资源来看,有高校、科研院所、协会联盟合计11处创新平台;从技术层面来看,上海市计划围绕运动、感知、控制三大系统,组织核心部件攻关项目,突破高性能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等硬件系统,攻关云端大脑、知识引擎、自主学习、人机交互等软件技术,瞄准智能云端系统、芯片、智能传感器等领域,抢占智能机器人产业高地;从具体措施来看,上海市就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机器人集群生态提出了三项创新发展行动。


联系我们

敬请及时与我们沟通联络,获取最新展会信息

| 会展网 | 环保网 | 流体机械展 | 美博会 | 中国环博会 | 成都环博会 | 发酵展 | 五金展 | 工博会 | 纺织面料展 | 渔业展 | 礼品展 | 汽配展 | 上海纺织面料展 | 面料展 | veland | 烘焙展 | hvtt | 上海法兰克福汽配展 | 科隆五金展 | 上海五金展 | 健康展 | 美博会 | 中食展 | 北京门业展